
1. 背景与需求
建筑坍塌、森林火灾、化工泄漏等应急场景中,救援人员难以进入危险区域(如有毒气体扩散区、二次坍塌风险区、高温火场),导致被困人员位置不明、生存状态未知,延误最佳救援时机;传统救援设备(如生命探测仪)存在探测范围小、易受环境干扰等问题。
蜂鸟共轴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,可替代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完成 “灾情勘探、人员搜救、状态监测” 任务。
2. 核心配置与技术支撑
• 双光吊舱:采用可见光 + 红外热成像双模式,可见光镜头分辨率≥200 万像素,可拍摄灾区全景图像,识别房屋坍塌范围、道路中断点、被困人员外观特征;红外热成像分辨率≥640×512,可穿透废墟、烟雾、树木遮挡,识别被困人员身体热源(识别距离≤100 米),通过温度差异判断人员是否存活(存活人员体温与环境温差≥5℃)。
• 飞行性能保障:无人机起飞重量≤10kg,机身小巧(折叠后直径≤150mm),可在坍塌建筑间隙、狭窄隧道等狭小空间飞行;抗风能力达 7 级,适应火灾现场热气流、化工泄漏区域阵风环境。
• 数据回传与存储:通过抗干扰数据链路实时回传双光图像(延迟≤200ms),支持本地 SD 卡存储(容量≥128GB),确保救援过程中素材不丢失,可用于后续灾情分析。
3. 实施流程
• 灾情勘探阶段:救援指挥中心根据灾害类型(如建筑坍塌、森林火灾),划定无人机勘探区域,设置飞行航线(避开高危区域如燃气泄漏点、火场核心区)。
• 无人机从安全区域起飞,先以 100-200 米高度拍摄灾区全景图像,回传至指挥中心,帮助决策者明确坍塌范围、火灾蔓延方向、道路通行情况,规划救援队伍进入路线。
• 人员搜救阶段:无人机降低飞行高度至 30-50 米,切换至红外热成像模式,沿预设航线扫描可疑区域(如坍塌建筑承重柱周边、火灾现场避难所附近),寻找热源信号。
• 发现疑似被困人员后,无人机悬停近距离拍摄,通过可见光镜头观察人员状态(如是否有意识、是否受伤),通过红外模式确认人员数量与位置,标记 GPS 坐标并回传指挥中心。
• 若被困人员位置难以描述,无人机可通过机身 LED 灯闪烁发出信号,引导地面救援人员靠近。
• 救援监测阶段:地面救援队伍靠近被困人员位置后,无人机持续悬停监测,通过双光图像实时反馈救援进度(如废墟清理情况、人员被救出过程),同时监测周边环境变化(如是否有二次坍塌、火势是否蔓延),若出现危险立即通过终端向救援人员发出预警。
• 任务收尾阶段:所有被困人员救出后,无人机再次对灾区进行全面扫描,确认无遗漏人员,随后返航,救援人员导出双光图像素材,整理成灾情报告。
4. 方案优势
• 安全无接触:无人机替代人员进入危险区域,避免救援人员中毒、触电、被二次坍塌掩埋的风险,降低救援伤亡率。
• 精准高效:双光模式结合,人员搜救效率较人工探测提升 10 倍,可在 1 小时内完成 1 平方公里区域的全面扫描。
• 环境适应性强:不受黑暗、烟雾、狭窄空间限制,较传统生命探测仪覆盖范围更广、抗干扰能力更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