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背景与需求
山林区域具有面积广(单片区≥100 平方公里)、地形复杂(丘陵、峡谷)、植被茂密的特点,传统防火巡检依赖人工巡逻(人均日均覆盖≤5 平方公里)、瞭望塔监测(视野受限,易受天气影响),存在火灾 “发现晚、定位难、蔓延快” 的问题 —— 小火苗若未及时发现,2 小时内可蔓延成大面积火灾,造成巨大生态与经济损失。
蜂鸟共轴无人机搭载双光吊舱,可实现山林火灾 “早发现、早定位、早处置”。
2. 核心配置与技术支撑
• 双光吊舱:可见光模式分辨率≥200 万像素,可在白天识别烟雾(识别距离≤5 公里)、明火(识别距离≤3 公里),拍摄火灾现场图像,判断火势大小;红外热成像模式分辨率≥640×512,可穿透夜间黑暗、薄雾、浓烟,识别隐蔽火点(如地下泥炭火、植被下阴燃火),通过温度差异(火点温度≥50℃)定位火点位置,避免漏检。
• 飞行性能:无人机起飞重量≤4kg,续航≥55 分钟(空载)/35 分钟(满载双光吊舱),抗风 6 级,适应山林阵风环境;最大飞行速度 65km/h,可快速响应火情,抵达火点区域。
• 数据回传与定位:通过抗干扰数据链路实时回传双光图像(延迟≤200ms),支持 GPS/BD 复合导航,火点定位精度≤10 米;可联动 GIS 地图,在地图上标记火点位置、蔓延方向,为灭火队伍提供导航。
3. 实施流程
• 日常巡检阶段:
◦ 防火部门根据山林区域划分巡检片区,为每台无人机设定固定巡检航线(飞行高度 200-300 米,覆盖半径 15 公里),每日按计划启动巡检(如早 8 点、午 12 点、晚 6 点)。
◦ 无人机自主起飞,沿航线飞行,双光吊舱实时扫描:白天以可见光为主,重点监测林区道路周边、游客活动区域(易引发人为火灾);傍晚至夜间切换红外模式,监测林区深处隐蔽火点。
◦ 若发现疑似烟雾或火点,无人机自动悬停放大拍摄,回传高清图像至防火指挥中心,指挥中心通过图像判断是否为真实火情(排除炊烟、云雾等干扰)。
• 火情处置阶段:
◦ 确认火情后,指挥中心通过无人机回传的 GPS 坐标,在 GIS 地图上标记火点位置,计算火灾影响范围,同时调度附近灭火队伍(如森林消防、乡镇扑火队)前往处置,同步共享无人机实时图像,帮助队伍了解火势蔓延方向、周边水源位置。
◦ 灭火队伍抵达现场后,无人机持续悬停监测,通过双光图像实时反馈灭火进度(如明火是否扑灭、烟雾是否减少),同时监测周边是否有新火点(避免火势蔓延),若发现飞火(火星引燃周边植被),立即预警。
• 灾后复盘阶段:
◦ 火灾扑灭后,无人机对火灾区域进行全面扫描,拍摄过火面积图像,通过分析软件计算过火面积(精度 ±0.1 平方公里),评估火灾损失(如林木损毁数量);同时监测火场余火,确保无复燃风险。
◦ 整理巡检与火情处置期间的图像、视频素材,形成《山林火灾处置报告》,分析火灾成因(人为 / 自然),为后续防火措施优化(如增加巡检频次、设置防火隔离带)提供依据。
4. 方案优势
• 早发现早处置:双光模式结合,火情识别时间从人工的 2 小时缩短至 10 分钟,小火苗处置率提升 80%,避免火灾扩大。
• 广覆盖高效率:单无人机日均巡检≥200 平方公里,较人工效率提升 40 倍,减少防火巡检人力投入。
• 全天候作业:红外模式解决夜间、薄雾环境下巡检盲区问题,实现山林防火 “24 小时不打烊”。
• 安全低耗:无人机远程监测避免扑火队员过早进入高危区域,降低伤亡风险;单机运维成本低于传统防火直升机,适合长期部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