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1. 背景与需求
桥梁巡检涵盖外部结构(桥面、桥墩、支座)与内部空间(箱梁、桥墩空腔、索塔内部),传统巡检存在两大痛点:一是外部巡检依赖桥梁检测车,设备笨重(需封闭交通)、作业效率低(单跨桥梁耗时≥1 天),难以检测支座裂缝、桥墩水下部分缺陷;二是内部空间(如箱梁)为 GPS 拒止环境(卫星信号被钢筋混凝土遮挡),人工巡检需搭建脚手架,周期长(≥1 周)、成本高,且难以实现三维建模与缺陷精准定位,影响桥梁结构安全评估。
CX-03A 无人机可实现桥梁 “外部高效巡检、内部无 GPS 自主巡检”,解决传统巡检难题。
2. 核心配置与技术支撑
设备 / 模块 | 具体配置 | 功能作用 |
巡检主体 | CX-03A 共轴无人机 | 起飞重量 4kg,最大载荷 2kg,续航 55 分钟(空载)/35 分钟(满载),抗风 6 级,适应桥梁高空风力环境;折叠后直径 90mm,可通过桥梁检修孔进入内部空间 |
导航系统 | GPS / 激光雷达混合导航 | - 外部巡检(有 GPS 信号):采用 GPS/BD 复合导航,定位精度≤1 米,确保无人机沿桥梁走向稳定飞行- 内部巡检(GPS 拒止):自动切换为激光雷达导航,通过 Fast-Lio 算法(参考 CX-SN03A)实现厘米级定位(精度 ±3cm),结合 Ego-Planner 导航算法,50ms 内动态避障(如箱梁内部钢筋、管道) |
探测模块 | 激光雷达(16 线,点云密度≥50 点 /㎡)+ 双光吊舱 | - 激光雷达:外部扫描桥梁桥面平整度、桥墩倾斜度、支座变形;内部扫描箱梁内壁裂缝(宽度≥0.2mm 可识别)、钢筋锈蚀、内部积水,生成三维点云模型- 双光吊舱:红外模式检测桥梁支座、接头过热(如钢结构桥梁焊缝温度异常);可见光模式拍摄裂缝、混凝土剥落、防水层损坏 |
数据处理软件 | 桥梁结构分析系统 | 导入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与双光图像,自动生成桥梁三维模型,标注缺陷位置、尺寸、类型;对比不同时期模型,分析缺陷发展趋势(如裂缝是否扩大);计算桥梁结构健康指数,评估安全等级 |
3. 实施流程
(1)桥梁外部巡检
• 前期准备:巡检团队抵达桥梁现场,封闭部分车道(或利用夜间无车时段),在桥梁两端设置起飞点与降落点;根据桥梁设计图纸(如跨径、高度、结构类型),在终端中规划外部巡检航线:
◦ 桥面巡检:飞行高度距桥面 5-10 米,沿桥面中心线飞行,激光雷达扫描桥面平整度,双光吊舱检查桥面裂缝、坑洼、防水层损坏。
◦ 桥墩与支座巡检:飞行高度从桥面降至桥墩底部,环绕桥墩飞行,激光雷达扫描桥墩倾斜度、水下部分轮廓(判断是否有冲刷),双光吊舱检查桥墩裂缝、混凝土剥落;对支座,无人机悬停近距离拍摄,红外模式监测支座温度(异常高温可能表明受力不均),可见光模式检查支座变形、密封件损坏。
• 启动巡检:CX-03A 从起飞点起飞,沿预设航线飞行,激光雷达与双光吊舱同步采集数据,实时回传至终端;飞手通过终端监控飞行状态,若发现疑似缺陷,控制无人机悬停放大拍摄,获取更多细节。
• 数据初步分析:巡检完成后,无人机返航降落,团队导出数据至桥梁结构分析系统,初步识别外部缺陷,标记重点关注区域(如严重裂缝、支座变形)。
(2)桥梁内部巡检(GPS 拒止环境)
• 设备部署:若桥梁内部(如箱梁)有检修孔,团队在检修孔附近组装 CX-03A(折叠后可通过直径≥100mm 的检修孔),安装激光雷达与双光吊舱;在检修孔外(有 GPS 信号区域)启动无人机,完成 GPS 定位初始化,随后将无人机送入内部空间。
• 内部自主巡检:无人机进入 GPS 拒止区域后,自动切换为激光雷达导航,通过 SLAM 技术实时构建内部三维地图,同时沿预设路线(基于桥梁内部图纸规划)飞行:
◦ 箱梁内部:无人机飞行高度距箱梁顶部 1-2 米,激光雷达扫描箱梁内壁,识别裂缝、钢筋锈蚀、内部支架变形;双光吊舱红外模式检测箱梁内部积水(温度低于环境温度),可见光模式检查通风孔堵塞、电缆损坏。
◦ 索塔内部:若索塔有爬梯或通道,无人机沿通道飞行,激光雷达扫描索塔内壁结构,双光吊舱检查索塔裂缝、预埋件松动。
• 数据采集与导出:内部巡检完成后,无人机沿原路线返回检修孔,飞出外部后切换为 GPS 导航,返航至降落点;团队导出内部巡检数据,与外部数据合并,导入分析软件。
(3)结构评估与报告生成
• 分析软件自动生成桥梁三维模型,标注所有缺陷(如外部桥面裂缝长度 3 米、宽度 0.5mm;内部箱梁裂缝长度 1.5 米、宽度 0.3mm),计算缺陷对结构安全的影响(如裂缝是否影响承重)。
• 对比历史巡检数据(如 1 年前模型),分析缺陷发展趋势:若裂缝宽度从 0.3mm 扩大至 0.5mm,判断为风险等级上升,建议尽快维修。
• 生成《桥梁结构健康巡检报告》,包含三维模型、缺陷清单、健康指数评估、维修建议(如裂缝修补方案、支座更换建议),提交至桥梁管理部门。
4. 方案优势
• 无需大规模封闭交通:外部巡检仅需封闭部分车道,内部巡检通过检修孔进入,较传统检测车减少交通影响;夜间巡检可实现 “零交通封闭”。
• GPS 拒止环境适配:混合导航解决桥梁内部无 GPS 信号问题,实现自主巡检,较人工搭建脚手架效率提升 20 倍,成本降低 70%。
• 精准建模与评估:激光雷达三维模型精度 ±3cm,可发现细微缺陷;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助力预测桥梁结构寿命,避免突发性安全事故。
• 安全高效:无人机替代人员进入狭窄、黑暗的内部空间,避免人员坠落、缺氧等风险;单座中等跨径桥梁(如 500 米)巡检周期从 1 周缩短至 1-2 天。